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0年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库布齐甘草平移种植技术、光伏发电治沙等的成功经验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样本”,其中光伏发电“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化的新型产业模式是库布齐沙漠的一种新型治沙模式。
材料二 三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和库布齐沙漠光伏发电治沙景观。
图片
图片
(1)据图说明影响图示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外力。
(2)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角度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条件。
(3)说出光伏板在防治风沙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2)深居内陆,高山高原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冬春季大风日数多;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
(3)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风速,有利于板下草本植物成长。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权物。早在3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地区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材料二:库布齐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充足的优势,探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材料三:“塞外江南”指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能进行粮食生产的富庶之地。下图为河套平原及附近区域图。
图片
(1)说明河套平原进行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
(2)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3)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
(4)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实行立体化产业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参考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和集约种植。有黄河沿岸冲积的肥沃土壤。黄河水灌溉便利,可自流灌溉。
(2)该地气候气候干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烈;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临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
(3)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淤塞河床,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流沙阻塞河道,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
(4)太阳能电池板有利于削减风力,阻挡风沙;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是农业发展的的富庶之地,被喻为“塞北江南”。由于气候原因和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与其一河之隔的库布齐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葱郁、水草肥美之地,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该地曾变成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2020年9月,我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式光伏治沙工程在库布齐沙漠中完工。该工程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于一体,是我国第一座因治沙而建的大型生态光伏电站。图片
图片
(1)据图判断该区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2)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说明库布齐地区荒漠化的过程。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光伏治沙工程对库布齐地区区域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最严重的时段为5、6月份。该时段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地下水埋藏较浅,有利于地下水蒸发;降水较少,盐分易留在地表。
(2)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②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③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①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②通过获得清洁能源,增加经济收入;③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④板下植被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实现生态修复;⑤获得清洁能源,减少樵采导致的生态破坏。
典型例题四: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库布齐利用地区光照资源充足的优势,探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图片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
(3)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参考答案:
(1)该地气候干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烈;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临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
(2)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淤塞河床,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流沙阻塞河道,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
(3)太阳能电池板有利于削减风力,阻挡风沙;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套平原,是农业发展的的富庶之地,被喻为“塞北江南”,由于气候原因和人类活动影响,该地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与其一河之隔的库布齐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葱郁、水草肥美之地,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该地演变成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
图片
材料二:2020年9月,我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式光伏治沙工程在库布齐沙漠中完工。该工程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于一体,是我国第一座因治沙而建的大型生态光伏电站。
(1)说出河套平原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按对象分) ,据图判断该区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
(2)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说明库布齐地区荒漠化的过程。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光伏治沙工程对库布齐地区区域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种植业 最严重的时段为春季(5、6月份)。该时段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地下水埋藏较浅,有利于地下水蒸发;降水较少,盐分易留在地表。
(2)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②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③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①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②通过获得清洁能源,增加经济收入③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④板下植被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实现生态修复;⑤获得清洁能源,减少樵采导致的生态破坏
典型例题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套平原被誉为“塞上米粮川”,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左图),库布齐沙漠光伏电站(右图)是中国首个治沙光伏项目。如今板下草类生长茂盛,当地养起了羊群,该光伏发电站不仅发电,还修复了生态,形成“光伏+”产业。图片
图片
(1)根据材料,简述该区域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阴山山脉对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米粮川”的作用。
(3)简述库布奇光伏治沙项目对改善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分布不均;自东向西递减;自东向西距海渐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
(2)削弱冬季风,减少农作物冻害;减缓风沙入侵,保护耕地;抬升暖湿气流,增加南麓降水;山地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
(3)太阳能面板有利于削减风力,减弱风蚀;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沙柳是库布齐沙漠重要的绿化树种,属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幼时有茸毛,以后渐变光滑,叶子呈条形或针形,根系发达。生态学家指出:在沙漠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重土壤干旱程度。库布齐沙漠(图1)位于黄河南岸,历史上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由于过度开荒放牧,最终风沙肆虐、草原退化为“死亡之海”。太阳辐射能量分散,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随着立体式光伏产业基地的大规模推进,该地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养”(图2)的光伏发电与种植、养殖业配套治沙产业模式,将逐步替代传统沙漠治理与产业开发方式。图片
(1)简述沙柳形态特征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作用。
(2)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沙漠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重土壤干旱”的原因。
(3)说明库布齐沙漠大规模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4)说明“板上发电,板下种养”的光伏发电模式对当地治理沙漠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叶面小,利于减少蒸腾,保持水分;枝叶有茸毛,可抵抗阳光灼热;根系发达,利于获取地下水;属灌木或小乔木,可防风固沙。
(2)树木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沙漠地区降水稀少,下渗量小,地下水量有限;树木根系大量吸收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加重土壤干旱。
(3)当地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荒漠地区地广人稀,地价低廉,适宜发展太阳能发电。
(4)太阳能板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植被恢复;太阳能板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危害;太阳能资源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减少伐薪,利于保护植被;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治理沙漠提供资金支持。
典型例题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政府批复,开启了对乌梁素海流域内的沙漠、矿山、林草、农田、湿地等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巴彦淖尔市采用光伏治沙(见下图),不仅解决了沙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能源“多源互补,稳定供应”。图片
(1)分析当地采用光伏治沙的可行性。
(2)说出光伏治沙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3)分析当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1)沙漠面积大,地广人稀;光照充足;光伏技术成熟;光伏发电产生的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国家政策支持。
(2)减小风速,缓解荒漠化;减少水分蒸发,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增加发电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有利于该流域水质恢复,减轻河套平原地区灌溉水源对土壤的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减缓土地退化和沙化;有利于增加入湖水量,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当地小气候;乌梁素海水域面积增大,可减小风沙向东南推移的速度;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该地植被的恢复。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近年来,库布齐地区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实施“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光伏发电、农牧业与荒漠治理有效结合,综合效益显著。下左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下右图为光伏产业园区景观。图片
图片
(1)古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请指出其地理意义。
(2)简述库布奇光伏治沙项目对改善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该地建设光伏产业园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农区与牧区的界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界线。
(2)光伏板密度大,能够有效挡风防风,减少沙尘与沙丘移动;光伏板具有遮阴的效果,能有效降低土地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清洁光伏板的水可以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植被生长,从而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3)优化当地能源消费结构,利于生态恢复和保护;扩大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发展。
典型例题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伏治沙将治沙、发电、种植“三合一”,是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库布齐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上,当地光伏建设运营企业成功探索了“光伏+”立体化治理新模式。记者在该光伏项目上,看到光伏板下地面大多已被苜蓿、甘草等地被植物所覆盖。板间,还不时跑动着鸡鸭等家禽。这种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的立体光伏发电模式,不但获取了清洁能源,而且还通过植物改良土壤,根据载畜量散养家禽的方式,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速了治沙改土的进程。
材料二:位于黄河“几”字弯之南的库布齐沙漠,横亘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是“如烟黄沙遮蔽日,生机绿木断绝地”。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齐沙漠实现了历史巨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亿利集团在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中创建了独特的“库布齐模式”,获得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奖。也为世界防治土地荒漠化提供了中国范例。下面是库布齐沙漠位置与生态治沙模式图和当地生态光伏农业“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羊”景观图。
图片
(1)简述光伏板的作用。
(2)简析光伏治沙初期需要从黄河流域引水的原因。
(3)据图指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并分析该环节产生的效益。
(4)库布齐模式被称为世界沙漠经济发展的典范,请总结出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
参考答案:
(1)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风速,有利板下草本植物成长。
(2)淋洗光伏版表面沙尘;板下植被灌溉;光伏板降温;牲畜饮用水。
(3)核心环节:甘草种植
生态效益:增强固沙能力,恢复沙地生态,增加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生产力
经济效益:甘草药用价值高,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
(4)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地资源,发展电力、医药、旅游等产业:种植经济作物,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等:治沙与民生结合,加快脱贫等(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生态与产业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结合)
典型例题十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西北某地以畜牧业为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荒漠化面积扩张明显。八十年代初,这里开始建设光伏发电站,2012年当地提出“光伏治沙”的理念,采用发电+养殖+种植结合的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兼顾的良性循环,并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图片
(1)推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该地荒漠化扩张明显的主要原因。
(2)阐述“光伏治沙”采用发电+养殖+种植结合的模式实现良性循环的过程。
(3)分析该地实施光伏治沙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
(1)人口增长,不合理开发破坏植被;畜牧业规模扩大,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人口激增,环境压力大。
(2)光伏发电产生经济效应,还可以为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光伏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板下作物保持水分;板下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板下养殖业为种植业发展提供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3)光伏治沙,发展低碳能源,有利于减轻碳排放;光伏治沙可治理土地退化,生态治理后,规模化植树种草,可加强固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三期必中快3大小单双辅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